
关剑平 张迪 摄
杭州余杭的径山,雨后的茶园云雾缭绕。我们见到关剑平教授时,他刚从径山寺下来,拿着亲手复原的“龙团凤饼”,手上沾着茶香。
作为浙江农林大学教授、余杭区文化特派员,他正撰写的《一茶一汤功德香——径山茶宴的境象》即将完稿,让一段尘封的宋代茶礼从文献走向人间。
这杯穿越千年的宋代禅茶,已经香飘世界。关剑平在他的新作中全面梳理了径山茶宴的来龙去脉。而他更关注的是,寺院的茶汤礼仪,如何走向世俗生活?

关剑平在碾茶 张迪 摄
龙团凤饼:一饼宋茶,何以价比黄金?
关剑平的研究,从解开中国茶礼演化的密码开始。他在采访中揭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规律:“茶礼其实普遍使用。一旦全民使用,必然越来越简洁。小范围使用,才会复杂。”宋代茶文化正是这一规律的生动注脚。民间饮茶之风盛行,茶礼自然趋向简便;而朝廷茶宴,则与酒礼交织,礼仪繁复庄重。
真正让关剑平着迷的,是宋代茶会中那份“文雅的风雅”。他特别指出,宋代茶会的核心并非刻意烘托气氛,而是作为“社交的载体”——无论文人诗会、古董鉴赏,还是寻常座谈,都以茶会为基本形式。“茶的个性很弱,不像酒那么强烈,”关剑平解释道,“正因如此,茶能与任何活动‘联姻’,成为无所不在的文化媒介。”
那个极致讲究的宋代,主流是末茶(即磨成粉末饮用的茶),其顶级代表是产自福建的“蜡茶”,尤以“龙团凤饼”为尊。
欧阳修在《归田录》中留下珍贵记录:宋仁宗曾于秋祭后,赏赐四位重臣仅两饼蜡茶。关剑平算了一笔账:“一饼不到一两(约32克),四位宰执分两饼,每人仅得半饼!欧阳修更说,二十饼一斤值二两金,且‘黄金可得,而茶不可得’。”
如此珍贵,奥秘何在?关剑平细数其繁复到近乎苛刻的工艺:清晨采茶、拣选分类、蒸青处理、漂洗包裹、通宵压榨、中途翻动、次日研磨……顶级龙团凤饼需加水研磨达十六次之多!“水分稍干即结块,只能加水再磨。如此反复,一天仅得一饼!”
在亲自体验了这繁琐的制茶流程,复原出一小笼龙团凤饼之后,关剑平禁不住感慨:物以稀为贵,在这杯宋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径山茶宴:从禅院清规到人类非遗的涅槃
关剑平参加了中国茶的申遗工作,见证了径山茶宴最终登顶人类非遗。荣耀背后,是艰难的“文化复活”。
最大挑战在于古今断裂。“中国古代茶文化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宋代末茶与今日冲泡茶截然不同。礼仪也早已失传,仿效日本茶道亦不可行。”关剑平认为。破局之钥,最终藏于佛教典籍。“径山寺从禅宗清规中挖掘基本仪轨,再结合当代僧人的行为举止和礼仪规范,将古今‘柔合’一处,才重塑出今天的径山茶宴。”
更深的契合在于精神共鸣。径山寺在南宋“五山十刹”中位列首位,是其发展史上辉煌的顶峰。“今日径山寺渴望继续为当代中国佛教发展贡献力量,径山茶宴的复兴,恰与其重振祖庭荣光的愿景深度契合。”
非遗新途:当禅茶走出山门,路在何方
成功“申遗”仅是起点。
关剑平坦承,径山茶宴在传承中遭遇独特困境。其核心属性是“寺院茶汤礼仪”,具有宗教庄严性。然而当今非遗项目多与文旅结合,侧重娱乐体验。“礼仪无法娱乐化,这是现有思维模式下传承的根本难点。”
“径山茶宴的根本性质是寺院礼仪,但世俗社会同样需要茶礼,需要更丰富的文化产品。”关剑平展望道。他相信,通过对径山茶宴内核的提炼,能为设计当代社会适用的“茶汤礼仪”提供范本,为未来茶文化产品注入灵魂。
关剑平新著《一茶一汤功德香——径山茶宴的境象》,正是对这些思考的系统回应。他以此书搭建三重维度:
追本溯源:还原宋代茶礼、茶宴真实图景;
立足当下:剖析径山寺复兴茶宴的实践;
启迪未来:探索禅茶礼仪“出山入世”的可能。
一缕茶香,从宋代的碾磨声中飘来,在径山寺的禅堂沉淀,最终融入当代生活的杯盏。关剑平的工作,如同一位时空的摆渡者。他打捞起的不仅是“加水十六次”的龙团凤饼或已列入非遗的茶宴仪轨,更是茶如何在成为日常之后,依然保持精神高度的可能。